异军突起 不走寻常路——伊顿公司“敏捷学习项目”

发布时间:2019-10-06   信息来源:智享会   浏览次数:


本案例荣获2014“中国学习与价值大奖”最佳创新奖如今,我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时代”: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市场需求日新月异,消费观念与时俱进……


在这个“快时代”里,甚至有时候我们刚踏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它便又衍生出了新的空间、变换了新的模样。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有没有一种学习方式可以保证我们紧跟时代节奏,永不落伍?这正是伊顿公司“敏捷学习项目”重要的灵感触发点,而创建它的过程,则是一场关于“学习与发展”的深度革命和创新实践。

 

敏捷学习“3W”元素


WHAT:何为“敏捷学习”?


敏捷学习——Agile Learning由三个子项目构成:


1、漫学习(Comic Learning):着眼于传授“项目管理”知识,每月一期,通过一组六幅的漫画(见图P18)讲述一个个发生在伊顿员工身边的故事,呈现重要的项目管理知识点。

19.1.png

2、邮件学习(Mail Learning):内容为自编自导的动画短剧,时长为3—5分钟,每月月底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员工。短剧通过虚拟场景演绎了主人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并传授实用软性技能和工具,比如“避免拖延”、“提供建设性反馈”、“扩大影响圈”、“规划沟通方案”等等。一期一命题,故事中主人公学习前后的行为差异让员工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旨在通过“伊顿大学中国区”微信平台,让员工利用碎片时间,无论是在旅途中、工作间歇,还是茶余饭后都可以随时学习。通过该平台,伊顿大学可以不定期地推送各类学习内容,如英语每周一词、漫学习、热门课程信息,并通过“EUROBOT”随时解答员工有关学习的问题。

19.2.jpg

 

一切渠道、工具、内容都取自员工的实际生活。员工打开以动画、漫画、微信消息为形式的课件,便能立即组织一个单人课堂。这就是“敏捷学习项目”给人的直观印象。


许多人看了“三个子项目”的介绍后,都会跃跃欲试,希望深入接触这种“快速又灵活”、“简便又有趣”的学习方式。根据敏捷学习项目负责人、伊顿大学(亚太区)校长沈彤的解读,它其实拥有层次分明的丰富内涵——“伊顿的‘敏捷学习项目’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它的特点是短、平、快。”


“短”——短小精悍的学习内容,敏捷学习项目中的任何学习内容都被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不浪费、不拖沓,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必要的信息,学员通过对碎片化内容的吸收、融合达到有效信息的最大化。


“平“——平实、简易的传播渠道,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敏捷学习项目”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传输学习内容,无需学员们定点、定时、集中学习,只要员工愿意,便能随时学习、免费学习;每一期学习内容都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呈现,便于员工理解,并且能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避免枯燥之感。


“快”——L>C(学习速度比变化速度快)的效果。由于“敏捷学习项目”的传输方式不复杂,因此外部最新的、热门的学习内容可以第一时间被采用,让员工们通过学习紧跟形势,不惧变化,甚至引领变化。


一场学习的新风潮就在“敏捷学习项目”的带动下展开了,它深受伊顿员工们喜爱,关注度和利用率极高,让项目组成员们欣喜而感动,因为在“短平快”的轻松姿态下,“敏捷学习项目”却包含着企业的深厚期望。


WHY:为何选择“敏捷学习”?


在知识、技能更新换代愈加平常的今天,培训手段越来越丰富,员工可提升的能力项也越来越多,许多企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用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此时,伊顿集团返璞归真,反而选择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来进行员工发展,这恰恰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在当下和未来,敏捷学习项目可以弥补我们学习与发展资源的缺乏。”


这句话想必会引起许多人的疑问。作为一家世界知名动力能源公司,伊顿为数以千计的产品和系统提供动力,早在多年前便已突破了在华销售10亿美元的目标,并且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伊顿重视人才发展的结果和证明。多年来,伊顿集团的高层们一直致力于在企业内部推行“终身学习文化”,并且将之置于与业务发展比肩的地位。因此伊顿集团在学习与发展领域内并不缺乏硬件、人力和物资的支持,但资源越多越会陷入另一番困扰:任何资源只有被合理利用,置于正确的地方,才能物尽其值。所谓“资源匮乏”其实是缺少对目标足够清晰的认知、对资源精准的运用。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使他们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这与伊顿集团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成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的美好愿景之一,这是资源最应到达之处。那么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什么呢?根据彼得?圣吉的描述,“各阶层人员”和“不断学习”是极易被关注的两个突破口。那么要让全员都能持续不断地学习,除了外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员工们培养起主动学习的习惯。因为只有从主观上建立起“我要学习”的意识,学习才会成为“人生伴侣”,而非短期目标,这才是“学习型组织”要达到的境界。面对企业的战略需求,沈彤校长及团队成员们都深深感觉到完全依靠传统的课堂培训(Classroom training)已捉襟见肘。传统培训课程虽然可以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员工的某项技能,但往往时间短、目的性强、覆盖面也有一定局限性。从培养员工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可谓治标不治本。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近年来中国市场已成为伊顿集团全球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业务的增长带来了一波又一波关于人员发展的挑战。并且伊顿员工构成愈来愈年轻化,员工平均年龄为三十岁。他们是否甘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冗长的培训课程?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传统的培训是否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学习型组织的战略需求、业务的持续发展、人员的实际状况,这三者无不指示:必须跳出设计单一培训课程的传统思路,站在更高的组织层面上对“学习与发展”进行一种变革性的思索,找到一条适合全员的,长期有效的学习之路。“事实证明,思维的变革的确推动我们向着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跨越了一大步。”这一步便是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员工渐渐改变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员工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而这一切都在不走传统路线的“敏捷学习项目”中得到了回馈。

 

WHO:谁铸就了“敏捷学习”?


任何新生事物在孕育和诞生之初都经历过混沌不明的迷茫、破茧而出的疼痛。“敏捷学习项目”从2011年7月进行试点开始,遇到过不少质疑、问询和否定,但更多的是支持和信任。三个子项目都在持续不断地开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用一组数字来概括它们至今为止走过的路:

20.1.PNG

 

这些数字不仅表明了“敏捷学习”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更证明了此项目的确为员工创造了普遍而大量的学习机会。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无心之举,是项目组成员从一开始便用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去努力达成的。


伊顿大学——专业尽职,为学习护航


至此不得不提起由沈彤校长领导的伊顿大学中国区的成员们,他们是“敏捷学习项目”背后默默的耕耘者。“项目的顺利开展,乃至将来学习型组织得以达成,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须有一群甘愿付出的人贡献自己的才能,而我们的团队就是由这样一群人组成,他们由衷地热爱着学习与发展事业,用自己的热爱点燃全体员工对学习的热情。”说起他们,沈彤校长充满自豪。
伊顿大学下辖四大专职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这些职责之间相互衔接,让四个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这在“敏捷学习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亦有很好的体现。

20.2.PNG

来自全员的关爱


虽然以“短平快”的方式呈现,但“敏捷学习”的每一期内容都是许多人通力合作的成果,它博采众长,融汇出了一期接一期的“精华”。


“敏捷学习项目”在整个企业范围内都受到了关爱,除了伊顿大学的专职员工,一大批来自其他部门的人员都主动成为制作它、推广它的“志愿者”:来自各个业务集团的HR们集思广益,对项目提出切实、中肯的建议;众多员工为动画创意出谋划策、自愿充当配音演员;毫不夸张地说,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伊顿集团每一个部门都曾经给予力量,推动“敏捷学习”永葆活力。

 

2011年初,为了开展敏捷学习项目第一个子项目“邮件学习”,项目组申请招聘一名拥有教学媒体设计经验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负责该项目的开发工作,这项招聘申请得到了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的大力支持;


2013年,为了推广子项目“移动学习”,项目组在人力资源高管的支持下,招聘了一名学习技术专员负责解决技术问题;
项目开展过程中,集团的业务高层、伊顿大学全球总部校长等都在不同阶段对项目施以“推手”,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多元化学习与发展项目。
……


伊顿集团的企业高层对“敏捷学习项目”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扶持项目日臻完善,帮助项目的口碑建设增添亮点,他们是“敏捷学习”持续向前的信心。事实上,企业高层对“敏捷学习项目”的支持和推崇并非“就事论事”之举,而是一种长期价值观的体现。CEO将“创建学习文化”(Learning Culture)纳入自己的年度目标中;在HR VP个人的年度计划中,伊顿大学的工作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凡此种种,都让“敏捷学习项目”的成长有了厚实的土壤。

 

“敏捷学习”是伊顿从上至下都倾注热情和关爱的“幸运儿”,是展示伊顿企业文化的窗口。在项目开展的工作中,便已有一种全员参与的趋势,员工们对项目建设的热情正是“全员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契机,也使它拥有无穷的能量勇攀“学习型组织”之巅

 

敏捷学习 “小”中见“大”


宣传推广:小范围  大传播


2011年,“敏捷学习项目”准备启程,它承载着项目组成员的希冀,向着“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设计最佳航线。


作为新颖的学习理念,敏捷学习的效果并不容易被预见,并且鲜有可借鉴的先例,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项目开展之初,在向外推广,争取支持时,便颇有一番难度。当时,项目组选择了两个做法,至今看来十分正确:第一,“以出为进”的宣传手段;第二,以各个业务集团HR为宣传入口。


一开始,“敏捷学习项目”只引入了邮件学习形式作为“试水工程”。当项目组成员向企业高层介绍这一学习形式时,他们都有同一种担忧: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能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并为大家所接受?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对“敏捷学习”缺乏了解,没有人可以想象出它具体的样子,也没有人知道它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让大家看到‘敏捷学习’”。

 

于是,一切都是未知之时,成员们便制作了第一期邮件学习内容。“之所以跨出这勇敢的一步,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一步一定会带来之后的无数步。”


2011年7月,第一期邮件学习内容——如今被项目组成员称为“演示版产品”诞生了。此版“产品”虽是雏形,却完全能体现“敏捷学习项目”的总体特点。“我们创建的事物要得到对方认可和接受,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符合对方的需求。通常,我们都习惯先了解需求,再根据需求设计出产品。然而在推广‘敏捷学习’时,我们却倒置了这一做法,先把我们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对方自行判断现有内容与自身需求差距在何处,这便是‘以出为进’。”


至于为何选择各业务集团HR作为宣传第一站,则是由于他们处于与业务部门进行日常沟通的第一线,不仅对业务需求了若指掌,更是“敏捷学习项目”走进业务部门,走向千万员工的“使者”。于是,“演示版”先在人力资源内部进行展示,从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到全国各个业务集团HR同仁们都观看了这一期学习内容。通过一轮轮的展示,“敏捷学习项目”这一新兴事物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大家从好奇到了解,清晰地感知到了它的“短平快”,并认识到了它可以在员工自主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前的担忧和疑惑被淡化,HR们根据业务需求,对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他们从观者立即转变为了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推广这一新颖的、突破常规的学习项目中来,为“敏捷学习项目”在整个中国区范围内的传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项目至此由人力资源内部向整个集团全面铺开。

 

项目进程:从“小”累积  稳步扩大


手机、电脑、微信、邮件、视频、画格……“敏捷学习项目”在伊顿集团内部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课堂,“邮件学习”、“漫画学习”、“移动学习”三管齐下,将知识从一个终端传向千万个终端。“当然,我们希望这个‘终端’并不是某个机械的接受装置,而是员工的内心。”


起始于2011年的“敏捷学习”初期的规模并不庞大,只有单一的“邮件学习”形式,并且这样的规模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22.png

从上述表格可见:

 

2011年7月,“敏捷学习项目组”推出了第一期邮件学习(即演示版)获得肯定与支持后,便潜心于邮件学习的设计和制作,并且致力于将“敏捷学习”的理念推广到更大的范围。直到2013年,项目在整个亚太区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两种新的学习方式——“漫画学习”和“移动学习”才被引入。如今,项目正准备加入更多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员工们不断增长的对知识的渴求。


从现有进程来看,“敏捷学习项目”踏着循序渐进的节奏展开,虽然使用了快捷、常见的传播手段,但传播的频率非常规律、有序,并不刻意追求项目的进展速度,而期待通过项目的持续开展,将“敏捷学习”的理念植入员工们心中,并随着全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稳步增添新的形式,为员工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建立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制作过程:以“小”见“大”


场景一:午休时间,销售部的Chirs突然想补充“精神食粮”,想起早上刚收到的邮件学习内容,打开电脑,轻轻点击,一个关于“如何打败拖延症”的动画跃然眼前,在短短五分钟之内,他不仅了解了拖延症的成因、还学习到了解决方法和工具,仿佛吃了一道可口的餐后甜点,桌上那一份拖了许久的报告变得不再那么困难......


场景二:部门经理老李这个月负责一个项目,频频出差,项目进度紧,工作量大,每周一次的“漫画学习”是他紧张工作中的调节剂和助推器,他在幽默的图画中看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这常常提醒他及时对照工作进程中的细节,有不足之处便能及时改进,既快又有效。


场景三:刘师傅是技术人员,在平日的工作间隙中,他喜欢把玩手机,自从“移动学习”的微信平台开通之后,他翻阅手机的频率更高了,通过伊顿大学微信推送的“英语每周一词”,他已经掌握了不少英语词汇,并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他在休息日特意上网查找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视频和资料,补充学习,在与同事交流过程中,最近常常能蹦出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获赞无数。


以上都是一些微小的日常片段,反映了“敏捷学习”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进入了伊顿员工们的工作和生活,加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慢慢地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这些平常却动人的小片段正是项目目标的落脚处,“敏捷学习项目”的三个子项目的制作过程遵循的也是这样耐人寻味的“以小见大”的主线。


一、小知识  大学问


“敏捷学习项目”秉承着“形式碎片化,知识体系化”的原则来安排每期学习内容, 达成“知识小而碎,学问大而全”的效果。


三个子项目每期推送一个知识点、工具或解决方案,看似随机,但其实在每年年初,项目组便已经确定了每期推送的主题。这些主题通过公司内部调研、访谈而确定,都是员工实际存在的“痛点”,或者业务需求下需进一步提升的能力。


以“漫画学习”为例,目前每年十二期漫画学习的主题是“项目管理”。随着公司业务量逐步增大,“项目管理”已成为每个部门、每位人员必备的通用技能。通过调研确定该需求后,当年的十二期“漫画学习”内容便在“项目管理”的范畴内进行选择。虽然每期推出单一的知识点,但把它们集中起来看,可以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这种“化整为零”的知识传输方法,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使知识更易被吸收、针对性更强;同时每个分解部分之间互有关联,避免了知识的割裂,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灵活度。


二、小投入  大收获


去年,伊顿大学做过一个统计,比较了当年“敏捷学习项目”与传统培训的开展状况:


传统培训:共开展100多场,总参与人数2000多人;


敏捷学习:三个子项目一年总共推送了70期,每期接收人数6000人,总共提供了十万次学习机会。


无疑,比起传统培训项目,“敏捷学习”在创造学习机会方面确有很大优势,对员工来说,它是一种零门槛、零支出的学习机会。
并且“敏捷学习项目”开展至今,使用人力、物资、渠道几乎全部来自企业内部,即使是完全仰仗多媒体专业技术的设计部分,都由伊顿大学员工“操刀完成”,投入成本不高,却收获丰厚。


三、小创新   大文化
  
邮件学习、漫画学习、移动学习之所以在员工中引起极大反响,深受员工们的喜爱,主要原因可以用两个词概括:1、新颖;2、实用。


兼容这两点,是所有能在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的产品的共性。作为“学习与发展”领域内的一种新尝试,敏捷学习项目依靠“短平快”的特点实现了形式上的别具一格,这种“别具一格”又是以符合员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它的创新是以深厚的企业文化为底气,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为目标的锐意进取之举,在它背后支撑着的是一场大型“作业”,这场“作业”只有伊顿大学内部员工才能完成。


如果说产品与服务是企业对外展示品牌、树立口碑的渠道,那么学习与发展项目是企业向员工传递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企业希望员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但企业若要良性发展,就无法无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这是商业机构拥有的“个性”,也是得以发展的立身之本。因此,企业向员工传输知识与技能时也是以文化和价值观为主线的。伊顿集团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在市场的磨砺中已打造了自己过硬的产品品牌、塑造了有口皆碑的企业形象,注重企业、产品、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是它的文化理念,这是“敏捷学习”创新的前提和指导思想。


“这正是我们坚持原创的理由,它包含着我们对项目的情结和对企业文化的解读。”虽然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可以让动画效果更“酷炫”、漫画人物更美妙、微信推送的频率更高,但这样的结果反而会与伊顿集团一贯的形象、作风相去甚远,并且从传递学习内容的角度来看,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不一定能带来符合企业要求的作品。


“我们的首要追求是让学习内容易于理解、易于获取,而不是外在的精美和华丽。因此由伊顿大学的员工来进行制作是最为合适的,他们对伊顿的企业文化高度认同、对项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具有清晰的认知,更对项目本身有感情。”正是这样一支内部力量让“敏捷学习项目”实现了以文化导向的创新。


① 物平凡而不平常

24.gif

卢冬生、李心蕾和雷子是邮件学习中的三个主要动画人物,根据动画的主题分别担当主角。


这三个“人物”具有以下特点:


形象气质朴实:根据伊顿集团的规定,敏捷学习项目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必须以写实手法进行创造,不可使用Q版、类人形象(如蜘蛛侠、机器人)等画风。


个性鲜明 特征典型:三个人物具备不同的性格,在他们面对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还被“安排”了具体的岗位,卢冬生和李心蕾分别是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员工,雷子是工人,他们总体上象征了伊顿的员工群体。


耳熟能详的声音:动画人物的配音均由伊顿内部人员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利用业余时间,无偿贡献自己的“声音”活化虚拟人物,至今已为项目录制了几十段动画,增添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除此之外,每期动画中还会出现一个“Coach”,它并未被落实到具象的人物,只是以一个画外音来展现。人物如此设置,可以很好地融入每期展示的情节,他们对事件的处理,前后的变化,正是每期学习内容的核心要点。漫画学习中的人物也基本具有上述特点,被赋予了各自的使命,让学习要点通过他们被有效地输出,避免沦入乏味的说教,增加了趣味性。


②统一与变通


每一期邮件学习中动画人物的着装、每场转换之间的音乐都是一致的,这些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标识,每当大家看到这些符号化的存在,便会意识到这是邮件学习的内容,让大家对此记忆深刻;


同时,邮件学习的动画片头与片尾每年都会进行一些改动,增加一些上一年不曾出现过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鲜感。


统一的标识是“敏捷学习项目”的品牌象征,代表了其坚定的文化核心;变通的元素则是求变意识的产物,投射出其跟随变化、引领变化的决心。敏捷学习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了平衡的空间:帮助学习、自主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之心不变;随时愿意为组织和员工的学习需求而变。


 ③自编自导自演  变有限为无限

 

据内部人员反应,许多员工非常羡慕敏捷学习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认为他们不仅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更在做有趣、好玩的事情。


的确,脚本内容设计和动漫画制作在伊顿内部属于“非常规”工作,在大家的想象中这一过程娱乐性很强,项目组成员常常聚在一起探讨、研究,少不了会蹦出一两个新奇、时髦的词儿,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大呼小叫”、进行预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这些热闹的场面对应的都是每一个攻克挑战的时刻。每一期学习内容制作流程都十分紧凑,挑战无处不在:

 

时间有限:以“邮件学习”来说,它的发布频率为每月一期,为了能确保按时推送,必须在前面的流程中“快马加鞭”。制作阶段的流程除了脚本设计、动画设计以外,沟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是项目组成员之间需要不断交流,来达到脚本设计可以顺利向动画设计转换;另一方面,每期内容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需要经过伊顿全球总部的审核才能进行发布,这又会占去很大一部分时间。

 

篇幅有限:以“漫画学习”为例,每期都通过六格漫画来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故事情节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员工阅读故事时可以对阐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含充分且必要的信息,还需要精准的选择,制作人员往往要通过亲身演绎来感受,进行取舍,以达到漫画学习“简洁、清楚、幽默、寓教于乐”的效果。


权限有限:“敏捷学习项目”中所有内容都是项目组成员的心血之作,它的版权问题是整个集团都高度重视的。尤其是手机学习平台,考虑到微信渠道的开放性、信息在此易于传播,目前该平台只对伊顿内部员工开放,需要工号和密码才能登陆,确保资源的安全。除此之外,项目中的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贴合得十分紧密,比如动画、漫画故事中的场景、对话中的信息都有可能涉及到企业的名称和讯息,因此,在内容制作之前,反复与企业各方沟通、确认适宜发布的内容,这也是项目组成员非常必要的工作。


最初,项目组也曾于反复推敲、思索之下让已定下的脚本推翻重来,也曾因一句有意义的台词而多方奔走,积极沟通。一切都为了使学习内容能以最佳的状态呈递给员工,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障碍。那么在前期,成员们付出再多的辛劳又有何所惧?在项目组成员的心中,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火花,也不是昙花一现的灵感,他们永将把创新落实于探索之中,让它成为可见之物。“敏捷学习项目”像一个自生体,在不断地尝试中自我更新,固化成经验,如今它已经拥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制作方式和流程,也建立了丰富的素材库,动画作品镜头语言多样、漫画作品越来越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微信平台推送信息全面又详细。


困难仍会不断浮现,但它们都是创新的动力,这些动力连成心愿:要在有限的时空和资源中创造无限的自主学习文化。

                        
敏捷学习:颠覆传统  收效深远
                         
创新项目   从中国到全球


2013年,“敏捷学习项目”已在中国区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两年,广泛的传播度和极高的认同度使它受到了亚太区企业高层和伊顿企业大学全球总部的关注。全球总部校长将这个项目介绍到美国和欧洲各国,沈彤校长也曾多次向高层们演示“敏捷学习项目”的课件。它的特点、效果、意义渐渐在整个集团范围内传播开来。


同年,沈彤校长被晋升为伊顿大学亚太区负责人(校长),“敏捷学习项目”跟随她一起走近了亚太各国的员工们,走向全世界。2013年7月,邮件学习被引入亚太区;2013年9月,漫画学习在整个亚太区得到推广,随后,“邮件学习”和“漫画学习”双双被排入欧洲区项目发布计划。短短几年,它以中国区HR部门为起点,足迹遍布了大半个地球。“敏捷学习项目”成为伊顿集团内首个由中国走向全球的创新项目,这是一种突破。


“正是‘敏捷学习’的成长带来了伊顿大学中国区员工的成长,包括我本人。”谈到项目顺利“跨出国门”,沈彤校长无限感慨。此结果证明了项目的普适性,这一特点与项目创建时的初衷形成了良好的对接。作为一个“倡导全员自主学习”的项目,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灵敏度高、包容性强、受众广的项目,能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调整,以符合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沈彤校长反复强调的“成长”即包含了这样的深意,“项目被高层们重视、在更大的区域内得到实施,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结果。相应的,我们早就在积极着手更新、改变它的细节,使其更符合其他区域的情况和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一结果到达另一个更远的结果。”


“全面打造学习型组织”,这便是“更远”的结果。“敏捷学习项目”当初的设计完全是按照中国区的员工特点、企业发展状况来进行的,其中有许多亲切的“中国元素”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今它走向海外,要想深入人心,必须先入乡随俗,使内容符合中国以外地区的文化、习惯、语言,才能起到传输知识的使命。


2013年4月,伊顿大学的员工们开始了“邮件学习”和“漫画学习”的英文版制作,从总体上来说,它们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①人物名称国际化:邮件学习中的动画人物:卢冬生、李心蕾、雷子;漫画学习中的老王、小王等等都踏上了“全球之旅”,那么他们也拥有了各自的英文名字,比如,李心蕾名为Lisa,这能让异国他乡的人们更容易记住他们。


②语言表述更西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西方在语序、句式组织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幽默感的表现方式也不同,英文版的“敏捷学习项目”在人物语言上做出了较大改动,让他们的对白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逻辑。


③人文背景广义化:从中国区走向全球,“敏捷学习项目”的兼容性变得更强,它的内容要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尤其是动画和漫画展示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的场景需要具有普遍性,故事内容中使用的所有元素在任何区域都不能是消极的(比如有些手势在某些文化背景中表达一种不礼貌、不尊重的态度。)。为此项目组特地邀请了两位印度籍的伊顿大学亚太区员工加入,并经常咨询伊顿全球总部的其他同事,帮助项目能容于任何一种文化,使其拥有“全球风范”。

 

更新思维方式  习惯新的“习惯”


在“敏捷学习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员工认知、了解、运用的过程中,它实现了以“短平快”的方式输送知识,为员工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目标,除了这些直接可见的结果,它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两个“创举”:1、改变了员工的学习习惯;2、推广“学习与发展”思维方式。


1、改变了员工的学习习惯


   (A)2014年,3342位中国区员工参与了“员工学习现状调研”,调研结构显示24%的人认为漫画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18%的人认为邮件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14%的员工认为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综合来看,半数以上的参调人员认为“敏捷学习项目”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

27.1.jpg

(图5)(B)图2和图327.3.jpg27.2.jpg分别是2011年“员工学习现状调研”结果和2014年“员工学习现状调研”结果:

 

图表显示:2011年,61%的员工认为1——2小时是最可接受的培训时长;2014年,42%的参调者选择最可接受的培训时长为1——2小时,32%的员工参调者的选择为45分钟,即近三分之二的参调者接受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习机会。
从“敏捷学习项目”开展至今的几年中,员工们越来越期待“短平快”的学习机会,他们从只接受课堂培训转变为愿意接触更多元化的学习方案。

 

 

2推广“学习与发展”的思维方式

 

在2011年之前,伊顿集团内部许多人员认为企业大学的职责只是“培训”,“学习与发展”是培训的变体。“敏捷学习项目”的出现慢慢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27.5.jpg27.4.jpg

 

“它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课堂学习以外的广阔天地,从大家的反馈来看,他们不仅接受和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把关注点从单一的‘培训’转移到含义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学习’上去”。

 

 

许多部门纷纷借鉴“敏捷学习”的形式,将其运用到部门的研讨会,甚至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比如,人力资源招聘部门,就在校园招聘活动中使用“邮件学习”和“漫画学习”的形式,用“短平快”的呈现方式来吸引求职者、让观者自行寻找包含于有趣形式内的信息、易于发现的亮点。这样的运用超越了对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找到了形式背后的规律和主导思想, 结合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特点,创造了与“敏捷学习”形似却不雷同的独特工作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育中常被提及的经典理念。传授知识,提供学习机会;引导一种学习理念,引领出全新的工作方式,“敏捷学习项目”在“鱼”和“渔”的不同层面实现了自身价值。作为项目的创建者和主要推动者,伊顿大学中国区的员工们的职责也越来越被人理解:他们是培训的组织者,更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我们,员工得以学到更多知识、技能,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是我们的工作和职责;更重要的是,企业全体人员都能重视学习、培养热爱学习之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这是我们的事业和心愿。”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项目组成员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如果我们站在办公室门口,拿着写有知识的卡片,向过往的每一位员工发放,这算不算“敏捷学习”的又一种形式呢?

 

“碎片化内容、简单的工具、常见的渠道……这其中的确包含了‘敏捷学习’的诸多特性,其实这个想法点明了‘敏捷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形式永远为了学习的目标服务。”  

世界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进程,未来的世界会比当下更强调事物的综合性、包容性。作为一种“灵敏”的学习方式,“敏捷学习项目”在知识的兼容并蓄、传送知识的及时性方面让人有极大的期待。当然,它作为“全面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助推器,还有许多值得反复思索和推敲之处。

 

第一,知识的传承。信息量大、零散、难以被留下深刻印象,是“碎片化信息”具有的特点。“敏捷学习”强调学习的便捷和灵活,同时希望学习者能进行一种深刻的学习,而不仅仅只是进行一种碎片知识的“采集”。针对这一点,伊顿大学已将每一期内容上传至自己的网站,形成资源的储存与备份。当员工想回顾学习内容时候,便能很方便地寻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同时,这些资源也将是企业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可以永久的传递下去。

 

第二,新型技术的弊端。随着新型技术层出不穷,“敏捷学习项目”在知识传输上越来越能发挥“短平快”的特点,“敏捷学习”也因此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利用新型技术的优势时,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弊端也是必须关注的,比如频繁观看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对人的视力、身心均会有一定损害;另外,当使用的工具和渠道越来越多之时,如何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学习效果的跟踪。“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是“自主学习”的精髓,即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每个人都建立起“我要学习”的意识。“敏捷学习项目”的主体是员工,企业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最终是要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次数,甚至决定学或不学,这也是“敏捷学习项目”至今难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原因。然而让全员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找到一个恰当而直观的方法来评估项目的有效性,无论对项目建设本身,还是员工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型组织的打造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在“敏捷学习项目”创建之初,它被赋予的期待便不仅仅只是其自身的成功,它始终与整个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大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大前提注定了它的开展过程、成效、影响力都将是不平凡的:它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渠道和制作方式,刷新企业员工们对“学习与发展”的认知;远赴海外,开中国本土创新项目推向总部的先河,并收获无数“点赞”。然而照亮这一切不平凡之举的,是一个朴素却坚定的决心:

 

为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学无止境,思索不止;心愿不灭,道阻且长。任何一种工具、方式、渠道都不是绝对正确而完美的,我们都要在求索中勇于变化、完善自身,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敏捷学习项目”也将继续在达成组织目标的道路上直面挑战,随时准备改进、改变,甚至颠覆,这才是它真正的“不寻常”之处。 


您好,欢迎申请加入智享会!期待智享会和您一起成长!

立即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