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潜人才识别

发布时间:2019-10-07   信息来源:智享会   浏览次数:

作者:王君 时任道康宁大中华区人才发展顾问


导语:高潜人才是企业决胜于未来的重要资源,他们对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企业正确识别高潜人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识别高潜人才”的过程并非一条平坦之路,我们会遇到很多痛点和误区。因此界定、选择、培养这个人群都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来看,高潜人才实为一群重要的“麻烦人”。

 

在欧洲,每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可能连3%都不到。但是在中国,有一些企业高潜员工占全员比超出13%,甚至在我所接触过的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达到30%。前年,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HR同行和顾问就怎样识别高潜员工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两点共识:


第一、在高潜人才的识别过程当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这两个点踩错任何一个,都会导致高潜项目后患无穷。


第二、在高潜人才的识别过程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没有标准答案。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这几年企业里的一些做法来探讨高潜人才的识别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潜力“二问”


上文我曾提到“我所接触过的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达到30%”,


让我们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诠释这句话:


表述方式A:这家公司每三个员工当中就有一个是高潜员工。


表述方式B:这家公司每三个员工当中,会有一个员工被当作高潜员工来培养。


如果我们能体会这两句话的区别,便能初步窥见“高潜人才识别”的真相。


要识别高潜员工,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潜力。按照《汉典》的解释,潜力就是潜在的能力和力量,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感觉有点像小宇宙的爆发。我也查了英文的资料,其中的解释和《汉典》的解释很相似。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能力,另一个是内在。由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引申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如果潜力是具备某种特性的能力,那么潜力可以被培养吗?


第二个问题,潜力是内在的、没有被发挥出来的,所谓内在的就是没有被看见的,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识别吗?


这两个问题直指“高潜人才识别”的核心,解答它们的过程便是我们逐步摸索真相的过程。


高潜人才识别过程中的痛点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摸石头过河,进入识别高潜人才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痛点,这些痛点让我们疑惑,也让我们反思和总结:高潜员工真的比非高潜员工更好、更优秀吗?其实,高潜员工身上存在着更高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图1可以看出,只有低于半数的高潜员工,他们留在公司的意愿较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高潜员工的离职风险很高,甚至高过普通员工的3倍以上,这就是高潜员工的不稳定性。

 

15.1.png

15.2.png

 

 

图2 表示有一半的高潜人员在参加高潜项目时,未来的5年时间内有可能会放弃或者失败。在实现未来公司战略目标时,有46%的人失败了。如果询问各个企业的HR,得到的答案也许是其中只有六分之一的人对高潜项目是满意的。由此看来,大家对于高潜项目的满意程度并不高,低满意度的高潜项目也带来了高潜员工的不确定性。


识别高潜的典型误区


“痛点”往往是信号,引导我们去探寻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在面对“高潜人才”群体时遇到“苦痛”,是因为我们在高潜人才的识别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误区,其中有两个误区尤为典型。


第一个典型误区,高绩效等于高潜力。过往每当我们要提名高潜员工时,首先想到的是高绩效员工,CEB的数据显示其实只有15%的高绩效员工是高潜员工。我们在公司里会强调一个概念,绩效和潜力的区别是什么?绩效看的是过去,而潜力看的是将来,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导向。

15.3.png

 

第二个典型误区,高潜员工拥有“太子身份”或者等同于企业未来的明星,这些高潜员工以后在企业中“大有可为”、“星光熠熠”。然而事实完全如此吗?从Hewitt的数据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高潜员工具备高绩效。换句话说,也有一部分高潜员工他们的绩效不达标。图2的数据则更为惊人,有46%的高潜员工在实现未来目标的时候是失败的。


由此可见,高潜员工面临的挑战比一般员工更多,其在方方面面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我们绝对不能把“高潜员工”与“未来的明星员工”划上等号,简单地认为“高潜”是对员工的一种褒奖和赞赏,这样会把“高潜员工”置于风口浪尖的地位。如果员工并不具备“高潜”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而只是被盲目地推到这一位置,那么他们不是在风浪中“迷失”,便是在风浪中倒下。据我所知,约有七分之一的所谓“高潜员工”就是由于这样的认知误区而被置于不合适的位置,得到不合适的称号,从而渐渐走上失败的道路。


结合这些误区,我们慢慢地梳理我们自己的思路,以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已知,“潜力”是依据个人行为的惯性对其未来的能力进行的一种预测。那么回到之前的“潜力二问”:一、潜力是否能够被识别?答案是可以被识别的,但是这种识别只是基于过往行为惯性的一种预测,而预测是需要承担风险的。第二个问题,潜力可以被培养吗?我的观点是潜力是天生的,不可以被培养,但是它可以被激发。总体而言,潜力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它同时也是动态的,一旦被激发出来,也有可能面临消亡。也有过一些曾经是高潜的员工,后来变成非高潜员工。


识别高潜人才的方法


带着这些思路,我们不断地修正整识别高潜人才的过程。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方法与心得。


之前说过,“什么是高潜”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也没有统一、确切的维度来定义高潜人才。市面上有很多识别高潜员工的体系、流程、方法,我们都有进行过尝试,例如从三个角度来评估高潜的CEB、从五个角度来评估高潜的凯洛格等等。尝试的结果是我们没有找到一家模型百分之百合适。


并不是说这些工具不好,而是我们觉得它们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着手于从企业本身的人才需求出发,来寻找未来所需要的人。回到前文中提到的对于高潜员工的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这家公司每3个员工当中就有一个是高潜员工”,一种是“这家公司每3个员工当中就会有一个被当作高潜员工来培养”),我们会把某位员工当作人才来培养,正是因为我想要知道未来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人,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那个所谓的数量是多少,而在于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人,以及需要他来做什么。企业对于高潜员工的需求是为了帮助企业赢在未来,所以赢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便去寻找什么样的人才,这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公司会从抗压能力、个人抱负、关键思考、自我反省、创新思维、冒险精神这六个方面来评估高潜人才。除了上述的六个方面以外,我们评估高潜员工的时候也会看绩效。绩效和上述六大特质构成了我们评估高潜人才的两个轴,形成人才评估的几个维度。确定好这些维度之后,才能开发评估模型。我们将每个维度的要求转化为一些可被观察到的行为来进行模型设计,评估时,经理评估的是转化后的行为,而非依据直觉去评估那些维度。设计好模型之后,我们开始设计评估的流程和体系。评估流程当中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个是工具,第二个是定义,第三个是方法。


一、工具——九宫格评估


九宫格是许多公司常用的人才评估的工具。我们将被评估人员过去三年内的绩效作为一个维度,同时将依据潜力的六大维度评估的结果作为第二个维度,然后把所有人“放入”九宫格中进行评估,这是使用工具的过程。


二、定义——按层级不同分类定义


定义也很有意思,我们对不同层级的人运用不同的潜力定义。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到了level 9,那么和level 1的人相比,他再往上升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拿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我们公司是按照level1到level3,level3到level5,level5到level7,以及level7级以上来划分不同的潜能等级。


有意思的一点是,那些位于九宫格右上角的员工,即便他们的潜力和绩效都很高,我们也不一定会默认他们是公司的高潜员工。我们会考虑按照他所在的岗位以及他的职业发展线路,在未来的5年内他是否能有两个级别的提升,即我们会观察这个人在未来五年内提升两个级别之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可能?如果不能,我们便不会当他是高潜,因为如果公司没有机会给他,又何必将他纳入高潜培养项目中去。


三、方法——三级校准会议


三级校准会议就是评估流程中的方法。“三级校准”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层级来开展的三级校准:先是部门级,然后是职能级,最后是整个公司的地域级。这种“三级校准”会被大部分公司所采用,,但我们公司另辟蹊径,同时采用了另外一种“三级校准会议”。但凡说到评估,都会讲到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的问题,以此问题为依托,我们公司设定了三种级别的校准:


第一级:确保个人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保证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估是客观的;


第二级:确保群体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消除群体差异;


第三级:摆脱数据,将这个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上述的“三级标准”。


首先,第一级校准——确保个人评估的准确性。三年前,当我们在升级人才评估系统时,曾经召集所有经理进行过一次讨论,讨论的内容是:苏珊大妈和Lady GaGa哪一个是高绩效员工,哪一个是高潜力员工?为什么?当时的讨论非常激烈。当大家各自把认为她们是高绩效员工或高潜力员工的理由记录下来后,他们发现每个人对于高绩效员工和高潜力员工的标准竟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会把握住未来人才的需求原则,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个做法成效颇佳,目前我们企业的经理几乎都已不再纠结“高潜力员工”or “高绩效员工”这一问题。在达成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消弭个人观点对评估效度的影响,我们会进行跨团队甚至跨部门的校准会议,以确保对于员工的评估是准确的、客观的,这始终是我们所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  


接下来是第二级标准——确保群体数据的准确性。在确保个体数据的效度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看的是信度。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现象是亚洲区的员工的评分总体上比欧美区的员工评分低,即便同属亚洲区,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另一个是做生产的员工的评分整体上比做销售的员工整体评分低。为了寻求地区和职能差异存在的原因,我们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针对大中华区、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经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评估样本数据更趋于集中,我个人认为这可能与中国信奉的中庸之道有关。另外,不同职能(生产、销售、研发、采购、财务等)的评估数据也出现惊人的差异性。推己及他,不难看出无论是地域亦或是职能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对于人才的评估结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这种因文化差异性而造成的影响,我们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人设定了不一样的标准线,以此来保证高潜人才的识别过程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15.4.png15.5.png

在解决了打分的信度、效度问题后,就到了我们提到的第三级标准——摆脱数据,将个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数据分析出来之后,我们会为每一个关键人才做一个人才档案。,除了定期更新人才档案中的数据以外,我们还会通过多种渠道给这些人才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领导力午餐”、“职业速配对话”、“评估中心演讲”等,让这些人才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呈现在管理层面前,而非一些冰冷的数据。


诚然,在识别高潜人才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痛点、误区,而且识别的方法也需要不停地揣摩、改进,但是我们并不会因为这点困难险阻就改变我们挖掘、培养高潜人才的决心。我们的人才评估系统就如同安卓系统一样,和苹果系统相比,更加开放。在修整人才评估系统的道路上,我们善纳雅言,不停地在指标和流程上做出正确的调整,尽管这几年所做的只是小小的改变变化,但是我们相信点滴汇成江河,这些细微的变化会引领我们的人才评估系统步入崭新的3.0时代。

您好,欢迎申请加入智享会!期待智享会和您一起成长!

立即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