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校企联合培养”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06   信息来源:智享会   浏览次数:

导语:在校园招聘中,“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办学模式,其基本运作方式是企业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高校允许企业每年从相关专业招聘一定数量的离毕业还剩一年(大三/ 大二)的学生,并依托学校办学场所和办学条件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则在这个过程中按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教育资金赞助,“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正常毕业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进入企业工作。此种招聘模式往往被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或者具有特定人才需求的企业所采用。“联合培养”最大的特色是提前锁定目标候选人并进行精准培养。作为校企关系的形式之一,“校企联合培养”已在中国运用、发展了10 余年。追溯此种模式的源头,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本案例荣获2015“中国招聘与任用价值大奖”最佳渠道创新奖

PART 1

背景与历程

中广核是一家以核电为主要业务的清洁能源集团,以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提供商与服务商为战略定位。“校企联合培养”是中广核校园招聘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募对象以本科生、专科技术类学生为主。每年招聘的学生数量占据校园招聘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0%-40%,此项目已经成为企业稳定、可靠的核电人才补充渠道之一。“联合培养” 项目启动于2005 年,至今已有10 多年历史, 究其成立原因,离不开当时的业务背景。

2004 年,中国的核电政策从“适度发展核电”转变为“积极发展核电”。处于行业领军位置的中广核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对核电人才特别是核电站运行、维修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业务的扩张和加速而面临着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当时国内开设核电相关专业的学校还较少,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催化下,高校的核电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但受制于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加之行业中不乏“人才争夺战”,从整体来看, 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中广核的需求。为了解决人才困境,在集团领导的指示下,人力资源部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方案――“校企联合培养”。凭借以往校园招聘过程中与众多高校建立的良好互动和联系,外加此方案可帮助学校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广核在与目标院校接洽合作方案时与不少学校一拍即合。“那个时候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对学校来说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解决就业问题也很有帮助,所以高校对这个方案是比较欢迎的。” 为了全力支持此方案的实施、推广,中广核在人力资源部下设“核电学院”(中广核大学的前身),负责处理“联合培养”的一应事务。

在10 余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广核的“校企联合培养”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

第 1 阶段 | 2005-2007

项目启动和试点。2005 年,核电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合作建立了“联合培养(苏州)”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建立了“订单+ 联合” 培养模式。

第 2 阶段 | 2008-2011

项目扩大和成熟。2009 年12 月-2010 年3 月,核电学院同5 所院校签订“联合培养(苏州)”合作协议,参与“联合培养(苏州)” 模式的院校增加到6 所;同10 所本科院校签订“订单+ 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参与“订单+ 联合”培养模式的院校增加到12 所。
 
第 3 阶段 | 2012-2014

项目深化。中广核开始试点核电高技能人才(大专)的联合培养,涉及5 所专科院校,多层次、重实操,为核电行业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目前,中广核“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办学体系, 形成了“订单+ 联合”、“联合培养(苏州)” 两种成熟的培养模式,覆盖约20 所国内本科和专科院校,聚焦于5 大核电相关专业, 通过科学化的筛选和体系化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设计类、工程建设类、运行管理类等多方面的人才。


1.png


PART 2

项目体系

基本内容

两种培养模式

根据涉及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联合培养”采用两种模式进行。

“订单+ 联合”培养:中广核与学校签订协议,在相关专业学生大三(专科院校学生为大二)下学期进入学校招聘,筛选合格的学生与企业、学校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中广核按照招募到的学生数量向学校支付一笔学科建设费;学校在学生大四这一年设立“联合培养班”,并安排专门的班主任进行管理。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在这一年接受专业课程以及企业认知课程的教育,前者由学校安排师资进行辅导,后者由企业内训师前往学校授课。企业每月向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联合培养(苏州)”:此种培养模式的招聘流程、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管理方式与“订单+ 联合”培养模式一致,不同点是,由于涉及院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受聘学生在大四这一年前往苏州,由中广核下属的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这些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其中的专业课程由企业邀请高校老师前往授课。

多层次合作院校

截至2014 年, 中广核已与国内18 所院校建立了“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这18 所院校分别为11 所“985”工科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4 所电力特色院校: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上海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以及3 所电力专科院校:山东电专、重庆电专、武汉电专。“联合培养”招募的学生精准定位于5 大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

全方位人员支持

“校企联合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离不开集团内各方资源和人员的支持、配合, 集团校园招聘办公室、分公司HR 高管以及中广核大学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集团校园招聘办公室:校园招聘办公室隶属于集团人力资源部,共7~8 名HR,职责包括定期进行校企关系维护和校园雇主品牌建设、与学校开展沟通和互动、学生招聘以及“联合培养”期间的学生管理等。

集团下属分公司HR 高管:在校企关系维护中,10 名集团下属分公司人力资源高管, 根据地域或其他因素分配负责特定高校,参与院校组织的品牌活动,担任职场生涯等讲座的主讲嘉宾,为雇主品牌宣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中广核大学:中广核大学的前身是为培训“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学生而专门设立的“中广核核电学院”,于2013 年正式成立。中广核大学在“联合培养”项目中主要负责大四学年学生培养的统筹、协调、管理,另外在校企关系维护方面,其在与学校共同建立科研平台、开展研发合作与交流上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项目流程

前期维护

在“联合培养”模式中,虽然中广核在学生大三/ 大二阶段进校招聘,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企业的印象和了解却从大一一开始便逐步建立。即使不处于招聘季,中广核的HR 也会与学校、相关专业院系保持互动。总的来看,校企互动活动可分为“请进来” 和“走出去”。

请进来:企业定期邀请相关院校老师、辅导员前往中广核集团下属分公司、机构参观访问,科普核电知识、开展校企交流,从老师层面消除“谈核色变”的心理。“老师是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老师这一块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另外,中广核会在寒暑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实践基地,组织学校院系相关专业学生、老师、辅导员参观核电基地和下属公司、学习核电知识和企业概况。“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中广核形成正面的印象,使相关老师对企业的了解也更加准确。”

走出去:长期以来与学校的互动为中广核积累了众多校友资源。“我们会邀请已经在集团工作的师兄师姐回母校开展以就业辅导等为主题的交流座谈会,利用师兄师姐身上天生具有的亲切感和信赖感影响学生。” 除了平时的沟通,在招聘前期以及招聘期间,集团HR 会对所负责的目标院校中的相关院校老师进行回访交流,确保招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频繁的互访交流中,中广核渐渐与不少学校建立了深厚情谊,达到了令很多企业称羡的沟通深度。“在有合作关系的很多院校里面,我们的沟通能够直接达到辅导员层级,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直接联系到这个专业的辅导员,其余的学校也至少能达到院系领导的层级。”

筛选与招募

中广核在学生大三/ 大二下学期即每年的3、4 月份进入目标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的招募工作。整个招聘流程为“简历筛选→综合测评→一面→二面→三面→体检→签约”。其中的综合测评所用的标准是中广核于2013 年引进的测评系统,从语言、逻辑、数学三个角度考察候选人,预测其在未来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测试结果除了作为人才筛选的依据,也会一直跟随候选人,待其进入公司,成为用人部门培养和发展人才的参考因素。成功入选的学生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从平均来看,每年有约30% 的目标院校核电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联合培养”项目。

培养与考核

所有入选“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在大四/ 大三学年进入“联合培养班”进行集中学习。“联合培养班”会设立专门的班主任进行管理,企业HR 在培养过程中与各班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学生情况。在学年初,每个合作院校的“联合培养班”都会开展一个特别的仪式――开班仪式,以此作为学生展开正式学习的开端,体现企业的重视。在这个仪式上,公司高管向学生解释项目的流程、内容,强调项目目标和意义。开班仪式的参与人员除了“联合培养班”的学生和院系老师,中广核还会特别提醒学校邀请低年级学生参与,乘此良机宣传核电知识,提前进行企业认知宣导。

培养计划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国家能源局规定的关于核电站操作员的专业知识,共12 门课程,相当于是在提前进行岗位培训。“订单+ 联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工作由相应高校的老师开展,“联合培养(苏州)”模式下的学生在苏州进行学习,企业邀请高校老师前往授课。除了专业课程,中广核会在学习内容中加入少许基本素质训练以及企业文化、企业认知导入类的课程,例如核电专业英语(仅针对参加“联合培养(苏州)”的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广核人”等,授课老师为中广核大学安排的企业内训师。

在一年学习接近尾声时,所有学生需要参加综合考试,中广核出题,考核内容以核电知识为主。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企业综合考虑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各个层面的表现(遵纪守法等),对学生进行排名。一般情况下, 中广核会采取“末位淘汰制”即排名最后1-2 位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最终进入企业工作。

准员工管理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跟公司的接触和了解只是通过短暂的招聘过程以及一些耳闻的信息,了解甚少,加之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判断能力较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 即使将学生纳入了“联合培养班”,也仍然存在不小的流失风险。为控制、降低此风险, 中广核从2008 年开始采用“准员工管理”制度。准员工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进入“联合培养”但尚未入职的学生视作正式员工, 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中广核遵循“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共同进步”原则,通过一定频率的互动促进学生与企业互相了解,建立紧密联系, 以此降低违约风险。“‘准员工管理’制度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这样集团不仅可以随时了解准员工在校的动态,还可以让准员工提前了解集团发展历史,学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化认同感,让准员工对中广核产生信赖和归属感。”

在准员工管理活动阶段,企业除了每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还会以地区、学校为单位每月组织传统活动及创新活动。以武汉大学为例,在准员工管理活动期间,中广核在学生中组织了“核电科普进校园”活动,且定期举办读书活动、新年茶话会、展板宣传、经验交流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 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适应中广核的文化和氛围。这些活动都能获得中广核校园招聘办公室的经费支持。“中国广核集团是央企中唯一一个实行准员工管理的企业,为校园招聘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及信息,为最终的签约率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PART 3

项目成效

在中广核,人才被视作企业发展的根本, 因此企业愿意倾注大把的心力和资源在人才的获取和培养上,领导层坚信通过科学的设计、缜密的计划以及扎实的执行,付出必然能产生预期的成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经过中广核人10 年的精心培育,已经开花结果, 在企业的人才战略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价值。

人才的“量”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一整年的互动维系,学生从大三签约到毕业入职,成为正式员工的转化率达95% 以上。截止目前,项目已为集团招聘输送4000 余名高校学子,为企业解决了国内核电大发展但核电人才紧缺的矛盾。

人才的“质”

“校企联合培养”除了有提前锁定优秀候选人的作用,也具备让学生提前获得岗位所需工作能力、缩短入职后的在岗培养期、进而提升生产效率的优势。学生在“联合培养” 中学习的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员工在岗培训的内容,在毕业前提前学习掌握,入职后就能够节省约半年的培训时间。另外,在集团中,用人单位对通过“联合培养”进入公司的员工的工作表现赞誉有加。“用人部门明显感受到,参加过我们‘联合培养’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相比,在工作中的表现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的,参加过的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明显要高一些,工作上的成长、进步总体来说还是会更快一些。”

雇主品牌建设

算上面向应届生的秋季校园招聘,中广核每年进校两次,再加上每年举行的各类校企关系维护活动,久而久之在校园中形成了较高的企业认知度和优秀的雇主口碑。如此深厚的积累已经让中广核的雇主品牌宣传在学生中形成有益循环,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招聘输送给养。“在学校中,‘联合培养班’的学生对中广核比较了解,而他们的学弟学妹对企业、核电不了解,通过平时的沟通和接触,‘联合培养’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雇主品牌的推广窗口,帮助我们宣传企业, 向低年级的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如此一届又一届,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国内“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的先锋, 中广核在校企关系上的建树和口碑在高校界声名远播,渐渐地形成了“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的品牌效应。“15 年3 月份我们跟长沙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由于中广核之前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比较成功,对学术交流、学生就业大有裨益,这三所大学主动提出要跟我们建立合作。”

PART 4

挑战与反思

作为一家著名的中央企业,中广核少有作为“国字头企业”的安逸感,反而拥有一股强劲的内驱力和紧迫感,高瞻远瞩、吐故纳新、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出路,时常在人才吸引和培养上带给业界惊喜,“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便是其中之一。10 年的反复实践已经让这个项目形成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稳定体系,也让中广核在校园招聘中逐渐站稳了脚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目标受众的更替, 项目也面临着一些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挑战。

挑战 1 招聘成本提升

产生招聘成本升高问题的原因在于招聘难度加大,特别是在一些优秀高校中。近年来,不少高校立志于将自身打造成为研究型大学,学校中选择考研、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学生选择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中广核“联合培养”项目的招聘难度。“以前招到20、30 个人就能组成一个‘联合培养班’,现在有的时候在一个学校中招20 个人都比较困难了。”企业在“联合培养”这一年投入了诸多资源,参加的学生数量下降无疑拉高了人均成本。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广核未来可能会考虑拓宽学生覆盖面,将目标学生的范围从本科生延展至研究生,联合集团旗下的研究院,通过“联合培养”招揽一部分高学历人才,在满足集团人才需求的同时对招聘成本加以控制。

挑战 2 沟通深度的问题

学生的就业抉择受三类人群的影响较大,分别为师兄师姐、学校老师以及父母。中广核在学校中的各类互动和活动能够对前两类人群施加一定正面影响,却少有与学生家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多学生家长对核电不了解,有恐核的心理,不愿意或者不敢让自己孩子从事我们这个行业,这对我们的招聘还是有些影响的。”对于这个难题,中广核的解决方案是,在配合国家核电宣传的基础上,一方面增加“联合培养”的合作学校, 截至2015 年,与之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的学校已经达到了20 多所;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展“核电科普进校园”的活动,加深与学校的互动。

在2016 年年初,中广核在企业内部举行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十周年总结会,分析挑战、反思过往的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结合我们十三五的集团规划,大家都感觉‘联合培养’项目是非常有价值的,会继续坚持做下去。”至于价值几何,虽然这个项目产生的很多作用无法用数字量化,但企业深知其益。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中广核人的耕耘下, 项目定能历久弥新,成为企业人才战略和愿景下一道鲜亮的色彩。

您好,欢迎申请加入智享会!期待智享会和您一起成长!

立即申请